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如果您正在寻找相关产品或有其他问题,可随时拨打公司服务热线,或点击下方按钮与我们在线交流!
煤矸石作为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工业固废,其高岭土含量一般在30%–60%之间,杂质主要为碳、石英及铁钛氧化物。采用“三级悬浮预煅烧+回转窑深度煅烧”的联合工艺,可实现煤矸石的高值化资源利用,将其转化为高品质煅烧高岭土。
该工艺的核心在于:先通过三级悬浮窑完成原料的预热、脱杂(除碳、脱水)与初步煅烧,再经回转窑实现深度煅烧与晶型优化,产出适用于造纸、涂料、陶瓷等领域的功能性矿物材料。
一、原料预处理:去除杂质,优化物料特性
由于煤矸石原矿含有较高比例的碳、石英和铁矿物,直接煅烧会导致产品发黑、白度低、活性差,因此必须经过系统预处理,以提高原料纯度与物理性能,这是区别于天然高岭土煅烧的关键环节。
首先,将大块煤矸石(粒径500–1000mm)依次送入颚式破碎机进行粗破,再由圆锥破碎机或反击式破碎机完成中碎,使粒度降至20–50mm,便于后续磨矿作业。破碎后要求粒度均匀,避免过粉碎,减少粉尘产生,中破后物料粒径控制在30mm以内。
随后进行洗选除碳处理。煤矸石中通常含有5%–15%的残留煤,若不除去,煅烧后会使产品颜色变深,严重影响白度。采用跳汰机或重介质分选机进行粗选,结合浮选机进行精选,可有效去除大部分碳质成分,实现除碳率≥90%,确保洗选后物料含碳量≤1%。同时配套建设废水循环系统,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,减少环境污染。
洗选后的物料进入磨矿分级阶段。通过球磨机(干法或湿法)将物料研磨至细粉状态,并配合水力旋流器或旋风分级机进行粒度分级,确保粒径分布均匀。若采用干法磨矿,成品细度需控制在-200目占90%以上(即粒径≤74μm);若采用湿法磨矿,则需后续通过压滤机脱水,使水分降至20%–25%。
对于干法流程,还需进行预干燥处理,以去除物料中的游离水。使用滚筒干燥机或闪蒸干燥机,将物料水分降至2%以下,干燥温度控制在80℃以内,防止物料因提前受热而发生团聚或结块,影响后续悬浮煅烧的稳定性。
为进一步提高产品白度潜力,在进入煅烧系统前进行磁选预除铁。采用永磁筒式磁选机对物料进行初步除铁,可有效去除Fe₂O₃、Fe₃O₄等强磁性矿物,除铁率不低于60%,使铁含量降至0.8%以下,为后续深度提纯奠定基础。
二、三级悬浮煅烧:预热、脱杂与浅度煅烧一体化
三级悬浮煅烧系统由三个串联的立式煅烧室组成,利用高速热气流使细粉物料呈“悬浮态”运行,与高温烟气逆流接触,传热效率远高于传统回转窑,可达其3–5倍。该阶段主要完成三项核心任务:脱除游离水与部分结晶水、烧除残余碳质、实现高岭土向偏高岭土的初步晶型转变。
物料从一级悬浮窑顶部进入,而来自回转窑的高温烟气(温度800–900℃)则从三级悬浮窑底部通入,形成逆流换热。随着物料逐级下行,温度逐步升高,从三级窑底排出时温度已达700–800℃;烟气则从一级窑顶排出,温度降至300–400℃,可用于预热助燃空气或作为干燥热源,实现能量梯级利用。
在一级悬浮窑(300–400℃)中,主要完成物料中残留游离水的脱除(水分从2%降至0.5%以下),并烧除少量易挥发的杂质。气流速度控制在10–12m/s,停留时间约3–5秒,确保物料悬浮而不沉降。
进入二级悬浮窑(500–600℃)后,物料中的残余碳被深度燃烧,含碳量从1%进一步降至0.2%以下,避免后续在回转窑内形成焦炭沉积或结圈。此阶段气流速度提高至12–14m/s,停留时间延长至5–8秒,并需实时监测尾气中CO浓度,确保其低于500ppm,表明碳已基本燃尽。
三级悬浮窑(700–800℃)是晶型转变的关键区域。在此温度区间,高岭土发生脱羟反应:Al₂O₃·2SiO₂·2H₂O → Al₂O₃·2SiO₂ + 2H₂O↑,脱除大部分结晶水,脱除率≥80%,生成偏高岭土。同时,部分硅质杂质开始软化。气流速度维持在14–15m/s,停留时间8–10秒,确保反应进行。
关键设备包括三级悬浮窑本体(材质为耐热钢,内衬耐火浇注料)和配套的旋风分离器,用于回收出窑烟气中夹带的细粉并返回系统重新煅烧。运行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气流速度:速度过低易导致物料沉降堵塞窑体;速度过高则停留时间不足。应通过流量计实时调节,确保系统稳定运行。
三、回转窑深度煅烧:晶型优化与杂质无害化
经三级悬浮窑预煅烧后的物料(偏高岭土,仍含少量未脱除的结晶水及铁钛杂质)进入回转窑,在高温(900–1050℃)、长停留时间(1–2小时)条件下完成深度煅烧,是决定产品白度、活性与纯度的核心环节。
物料由三级悬浮窑排出后(温度700–800℃),经窑尾布料器均匀送入回转窑高端(窑尾)。回转窑为倾斜安装的圆筒形设备(倾斜角度3°–5°,直径2.5–4m,长度20–30m),内衬高铝耐火砖,具备良好的耐高温与耐磨性能。窑体以0.5–2转/分钟的速度缓慢回转,物料在重力与窑壁摩擦力作用下向窑头(低端)缓慢移动,实现“边滚动边煅烧”。
加热方式为窑头设燃煤或燃气燃烧器,热烟气从窑头向窑尾流动,与物料逆流接触。窑内温度从窑尾的700℃逐步升至窑头的1050℃,形成合理的温度梯度。
在窑尾段(700–850℃),完成剩余结晶水的彻底脱除,通过延长停留时间(15–20分钟),确保结晶水脱除率完成,物料转化为无水高岭土。
窑中段(850–950℃)是晶型优化的关键区域。通过控制升温速率(5–10℃/分钟),使偏高岭土逐步转化为结构稳定的煅烧高岭土,显著提高其化学活性,适用于造纸填料、涂料等功能性应用。
窑头段(950–1050℃)则实现杂质的无害化处理。通过通入少量煤粉营造弱还原气氛,使Fe₂O₃还原为FeO,后者在后续磁选中更易去除;同时TiO₂保持稳定形态,不影响产品性能。
回转窑排出的高温烟气(800–900℃)首先送入三级悬浮窑作为热源,实现余热回收利用。随后经布袋除尘器(除尘效率≥99.9%)去除粉尘,若原料含硫,则进入脱硫塔脱除SO₂,实现达标排放,粉尘浓度控制在≤10mg/m³。
四、冷却:控温防炸裂,回收热量
煅烧后物料从回转窑窑头排出时温度高达800–1000℃,若直接急冷,会因热应力导致颗粒炸裂,影响产品细度与完整性。因此需采用梯度冷却方式,控制降温速率。
配套多筒冷却机(6–8个冷却筒围绕中心轴旋转),高温物料进入后与鼓入的冷空气逆流接触,逐步冷却至100℃以下。冷却过程中,空气被加热至300–400℃,作为助燃风返回回转窑燃烧器,显著减少燃料消耗,节能效果达15%–20%。
冷却速率控制在≤50℃/分钟。对于用于涂料或造纸的产品,宜采用缓冷以保持活性;若用于陶瓷领域,可适当加快冷却速率。
五、研磨分级与提纯:优化粒度,深度除杂
冷却后的物料可能存在少量结块,且需进一步提纯以满足高端应用需求。
首先通过锤式破碎机(内衬橡胶,避免铁污染)对冷却后结块(粒径≤50mm)进行粗碎解团,破碎后粒径控制在5mm以内。
随后进行超细研磨,采用气流磨(无介质研磨,避免污染)或陶瓷球磨机(研磨介质为氧化铝球),将物料研磨至目标细度。例如,造纸填料要求-325目占95%以上(粒径≤44μm)。
研磨后进入精细分级环节,使用气流分级机去除粗颗粒,分级效率≥90%。粗颗粒返回研磨工序重新处理,确保产品粒度分布均匀。
接着进行二次除铁,采用高梯度磁选机(磁场强度1.2–1.5T),深度去除研磨过程中因设备磨损带入的微量铁杂质。要求铁含量≤0.3%(白度≥85%);对于高白产品,需进一步降至≤0.1%,白度可达90%以上。
最后进行浮选提纯,使用浮选机配合脂肪酸类捕收剂和NaOH调节pH至8–9,去除石英、长石等硅酸盐杂质,提高Al₂O₃含量。经浮选后,Al₂O₃含量可从30%–35%提高至35%–40%,达到工业级高岭土标准。
六、成品处理:脱水、干燥与包装
若浮选后物料水分较高(20%–30%),需进行脱水与干燥处理,防止储存过程中吸潮结块。
先通过厢式压滤机脱水,使滤饼水分降至15%–20%;再采用喷雾干燥机(适合超细粉)或滚筒干燥机进行干燥,干燥温度控制在150–200℃,水分控制在0.5%–1%。
干燥后进行质量测试,包括白度(分光光度计测定)、Al₂O₃含量(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)、粒度分布(激光粒度仪)和水分(烘干法),确保各项指标符合标准。
合格产品采用内衬PE膜的阀口袋包装(每袋25kg或吨袋),存放于干燥通风的仓库中,防止受潮。
七、核心优势与关键控制点
该工艺具备显著的技术与经济优势。首先,实现了煤矸石的“变废为宝”,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煅烧高岭土,广泛应用于造纸、涂料、橡胶、陶瓷等领域,有效缓解固废堆存带来的环境压力。其次,能源利用有效:三级悬浮窑利用回转窑尾气余热,冷却机回收热风助燃,综合能耗比传统纯回转窑流程减少25%–30%。此外,由于悬浮煅烧传热均匀,回转窑深度煅烧保障晶型转化,产品白度高、活性好、质量稳定,优于单一设备煅烧工艺。
关键控制点包括:原料除碳率必须≥90%,否则产品易发黑;悬浮窑内气流速度应控制在10–15m/s,确保物料稳定悬浮;回转窑窑头温度不得超过1050℃,防止过烧导致活性丧失;铁含量需控制在≤0.3%,每减少0.1%铁含量,产品白度可提高1%–2个百分点。
通过上述全流程处理,煤矸石得以有效转化为合格的煅烧高岭土产品,兼具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,是当前煤系高岭土资源化利用的主流技术路径之一。